【河南商报】越来越多的失独者抱团取暖 郑州能为他们建个专属养老院吗
2015-09-16 09:39:00 来源: 点击:
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郑筱倩
这是一个115位失独老人参加的聚会,没有眼泪在飞,灿烂的笑容几乎挂在每个人的脸上。
这是一个民间组织实践三年的探索,证明只要努力,明媚的阳光也可以照进失独家庭。
但是他们说,真正让失独者没有后顾之忧,还需要政府和更多人一起努力。
【一次特殊的庆生】
失独者们聚在一起
昨天不到11点30分,郑州城东路上一家酒店二楼大厅已几乎坐满。
每张餐桌旁围的都是老人,很多人都穿着喜气,有些阿姨还化着精致的妆容。
这其实是一场生日聚会,当9位9月份过生日的寿星戴上生日帽、当他们每人接受花和礼物、当全场生日歌唱起、当他们一起切蛋糕、当这群老人中的合唱小团体唱起“红梅赞”……每个环节,全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拼命鼓掌的,还包括酒店的服务员,其中一位,鼓完掌,轻轻拭去了眼角的泪水。因为,这是一个失独老人的聚会。
【一个组织的探索】
帮扶失独者
他们实践了三年
活动的组织方是河南省家庭发展研究会(以下简称研究会),帮扶失独家庭他们已探索实践了三年。
2012年6月4日,河南商报以“每个节日,都像清明节”开篇,专题聚焦失独家庭,在河南媒体中率先关注失独者的苦痛。报道随即引发原省计生委高度重视,感谢河南商报真实反映民意,同时表示,帮助解决包括失独家庭在内的计生家庭养老问题。这是计生部门的责任所在,我省也正在探索各种养老救助模式。如今,河南针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标准也不断提高。
“但是就在那个时候,有关部门意识到,破解这个群体的困境,更艰难的是心理疏导,这一点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。”研究会秘书长苑仁玉说,2012年8月,他们研究会刚成立4个月,有关部门就向他们介绍失独者群体,希望他们能开展试点破解这个难题。
【一个群体的努力】
从被排斥到亲人般地相处
探索在艰难中起步。
有的失独者怕外人探寻到自己的隐私,多次搬家,面对突然上门的陌生志愿者,他们更多的是排斥。
志愿者吕风香说,和她结对子的是一位50岁的李大姐,离异,三年前,因为煤气中毒,她的独子离开了人世,“每次打电话都能感觉出她态度很勉强,上门沟通也很冷淡。”
几乎每一位志愿者都遇到过类似场景,但他们坚持下来了。苑仁玉说,从起步帮助20多个家庭,到如今他们已累计帮扶200多个家庭。
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伟康说,每个家庭都和两到三名志愿者及一名心理辅导师结成对子,“以前只想着上门陪老人聊聊天、做些家务,结果现在他们感情很好,有一起吃饭、一起看电影的,还有一起旅游的。”
在昨天的聚会上,志愿者都跟老人非常熟,志愿者赵悦玲还被老人们抢着合影。
【一个艰难的坚守】
项目支撑需要全社会参与
这次聚会,除了研究会志愿者,天基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赵卫萍和同事也来到了现场。每次聚会她都会参与,了解老人们是否遇到法律难题,都会耐心解答,甚至提供法律援助。
大部分的志愿者也都来自各行各业,用业余时间奉献爱心。他们组织了书法、舞蹈、歌唱、摄影四个兴趣班,都是志愿者或者失独老人利用特长传授。
此前,研究会的运行都靠一些企业捐助维持,今年,他们申请到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的支持,有能力组织老人们每月一次生日聚会,每月组织老人去旅游散心,马上到来的中秋节,由这些老人自己参与的晚会也在筹备中。
不过到年底,这个项目支持就将取消,未来如何维持这些聚会,苑仁玉非常担忧,他真心希望,对失独老人,政府能有更多支持,更多爱心人士能够加入。
【一个内心的呼唤】
能否为失独者
建专门的养老院
来参加聚会的失独者吴先生是做茶叶生意的,他为每位寿星都带了一份礼物,还细心地给每位到场者留下地址。他说,想聊天的,可以随时去他那里喝茶。
吴先生说,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,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说、放松地笑,“大家都是相同的命运,不用担心外界异样甚至同情的眼神。”
可是未来该怎么办?研究会帮扶的国棉六厂一位80多岁的失独老大爷,就一直无人照料。吴先生希望,能有个针对失独者的专门养老院,否则,看到别的老人有儿女探视,对他们来说都是深深的刺激。
今年年初,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在接受政协委员咨询时表示,北京市第五福利院将改造成首个专门接收失独老人的福利院。
“希望这个养老院能尽快在全国、特别是河南推广。”吴先生说。
【一个迫切的压力】
失独者做手术谁来签字?
除了养老问题,李大姐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医疗问题。
10月份她就要去做心脏搭桥手术,可是她却不知道该找谁签字。
吕风香说,这个问题急需尽快明确解决。苑仁玉则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失独家庭。
“失独者和爱心人士,都可以拨打0371-86172069加入我们这个大群体,让更多痛苦者走出痛苦,让笑容重新回到他们的脸上。”
上一篇:第一页
下一篇:一位母亲失去儿子后的第740天...